重生宋末之山河动_第632章 协作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632章 协作 (第6/6页)

尺五寸,重八斤六两,口径半寸,枪托采用椴木,枪管和击采用铁制,其它配件采用熟铜打制。

    在试射时,装药赵昺也完全仿着记载中的方式,采用定装纸包子弹,铅制弹丸。步骤比较复杂,大体上,先平端火枪,打开燧火药槽,用嘴咬开子弹包,倒一点火药在火药槽里,然后再把枪立在地上,从枪口把火药和子弹装进去,用通条压实,然后再勾动扳机射击。当然也并非一次便成功了,经过几次调整后火机构才磨合好,成功的射出了第一颗子弹。

    果然燧枪比之火绳枪重量降低大半,射程也增加到一百五十步以上,不过命中率却没有明显提高,与记载还有差距。于是赵昺又按照样枪造出了五支燧枪,边试射,边调整。一个是为了找到合适的装量,一个是为了检验枪管和击机构的抗疲劳性,直到将这五支枪全部打报废为之,第一批燧枪剩下的就剩自己陈列的这一支做纪念了,但也采集了足够的数据进行改进。

    随后按照采集的数据进行了调整,又造出五支实验枪,并加装了刺刀卡笋座,再次进行实验。也许是枪手掌握了技巧,在百步的命中率能达到七成了。而枪管平均寿命为五百,击机构在射一百后,点火率开始下降,三百以后点火率就不足五成了,经检查主要还是弹簧片出现了问题。

    到了这种程度,赵昺以为可以用于实战了。而唯一仍让他不满的是射度,仍没有达到记载中每分钟三的平均度。后来采用新西兰毛利人的装弹方法,他们不用通条将火药压实,而是填装完毕后直接在地上墩一下,借助惯性将弹丸送到位。结果试了半天,只有手劲最大的倪亮做到了。

    “唉,他的脑子是怎么长的,我怎么就琢磨不透呢?”赵昺看看枪架上最后一支枪,那明显还是个半成品,可却叹口气喃喃道……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