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不科学_第462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462节 (第4/5页)

珩先生组织了一批七十多人的团队,靠着rou眼去计算、分辨观测记录。

    1950年啊……那个时间点的大环境大家应该都多多少少了解一些。

    当时新华夏刚刚成立,百废待兴,国家的钱袋子紧巴巴的。

    别说科研了,甚至连大典上的飞机都不够数呢:

    大典上只能把17架飞机分成6个梯队,其中有9架p-51来回飞了两次。

    所以那个时期,张钰哲院士他们是没多少经费去拍摄相片的——因为底片很贵。

    他们分辨的观测资料主要来自老大哥,老大哥当时和咱们关系还不错,三年内传了7000多份观测记录。

    数量确实不少,但这玩意儿有个很麻烦的地方:

    它们都是扫描版,辨识难度和原件完全是两个概念。

    就是在这种条件下。

    张钰哲院士他们咬着牙去推导公式,然后按照差值去比较观测记录。

    最终在50-54年之间,他们发现了40多颗新星,为华夏的天文学发展打下了极其坚实的基础。

    说句不太好听的话。

    rou眼对比是一种很原始、很无奈、甚至可以说很‘蠢’的方法。

    但在计算机出现之前,这也是唯一可用的一种选择。

    1950年如此,1850年亦然。

    随后徐云深吸一口气,继续做起了校对。

    只见他重新拿来一张纸,飞快的按照之前的计算过程动起了笔。

    “f=@(x,y)2.4645*x^2-0.8846*x*y+6.4917*y^2-1.3638*x-7.2016*y+1……”

   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