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212章 大明皇家玻璃厂 (第8/9页)
使用琉璃制品。民间比较少见,所以当时人们把琉璃甚至看成比玉器还要珍贵。即使到了明代,由于明初的战火,许多技艺失传,琉璃就在其中,但残缺的琉璃工艺依然受到品级的保护,此时的琉璃已经很不通透,所以被称为药玉。《明制》载:皇帝颁赐给状元的佩饰就是药玉,四品以上才有配有。 当然了,琉璃由于色彩流动,变幻莫测,属于一种艺术与文化。黄来福需要的玻璃是一种商用与实用物品,虽然在大明浓厚的士大夫文化中,透明的玻璃可能没有五光十色的琉璃价值高,但如果推广开,家家户户的窗上都安上了玻璃,那将是一笔难以想象的财源。如果能研制出玻璃镜,那就更是不得了。 带着这样的心思,黄来福来到了内府的银作局,银作局有掌印太监一员,下设管理、佥书、写书、监工等人员。掌印太监早己得到万历帝的旨意,所以对于黄来福的到来,是热情相迎,并带同黄来福来到京郊外的仪真琉璃窑冶厂,这里专门烧造皇室供用的器皿等物,每年都要烧造琉璃间色云龙花样盒盘缸坛器皿上万个。 在这里,驻有一个锦衣卫百户,一些守护官兵,还有众多的工匠们,可以说,大明冶炼琉璃玻璃的人才都在这里。 于黄来福想象的一样,这里各窑中是浓烟滚滚,烟尘满面,众多全身灰蒙的工匠是来来往往。一进入厂内,黄来福身旁的顾大刀不由连打了几个喷嚏。 在厂内的琉璃窑炉旁,在室内,黄来福有幸看了此时大明的琉璃制作过程,黄来福发现,此时的琉璃制作工艺相当复杂,火里来、水里去,从构思、设计、雕塑、烧制、细修、打磨至作品完成,至少需经过四十七道精致烦琐的手工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