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369节 (第3/4页)
合适的位置上做合适的事,再到讲君臣父子应该怎么做。 这是从小的方面解读。 而从大方面来看,此章在解释大学开篇的“止于至善”,就是要达到一个完美的境界所要做的。 《朱子类语》也对此章有过看法,朱子讲:“至善一章,功夫都在切磋琢磨上。” 总之解释之后,非常赞同这一章的内容,说这是精益求精,非常精密了。 孔子强调了尊尊,朱子讲此章极为精密。 故而此句基调已定。 但不好定夺的是,前面讲君臣父子已经怎么做。 考题偏偏把君父的要求删了,只保留了臣子跟孩子的要求准则。 所以要如何答? 这又要想到另一个方面,《孝经》。 纪元自然学过孝经,也考过孝经。 当时讲,孝经名字带着孝字,但整篇内容看似是在写孝道,实际在写忠君。 这便能用到此处。 纪元作为一个无情的答题机器,此刻难得不想动笔。 因为这题目太双标了,也太让人不爽了。 这就跟断章取义一样。 明明人家原文对君臣父子都有要求。 比如论语里的,父母在,不远游。 很多人会拿这句话来约束孩子,但很多人之后才知道,其实后面还有一句,游必有方。 把后者去掉,就像是告诉对方,你不能出门。 把后者加上,又变成,你不能随便出门,要有目标再说。 而这四书第一题,差不多也是此等做法。 只强调臣子跟儿子的顺从。 却不强调君父的职责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