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国师_大明国师 第675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大明国师 第675节 (第7/7页)

性论在宋明理学是一个非常大的理论突破。

    就是因为张载把“太虚即气”的观点,延伸到了人与万物都源于天地之气,因此人性通于天性,天地之性是纯粹的,自从鸿蒙开辟,才有阴阳五行的差别,而气质之性善恶混杂,是有个体差异的,与父母的遗传、地理环境、社会条件都有关系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“形而后有气质之性,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,故气质之性,君子弗性焉”。

    可是现在一旦“气”被证实成为细胞,那么固然也可以用遗传因素这些来解释人性,可最关键的“人性通于天性”就解释不通了。

    “人性通于天性”解释不通的后果是什么?那就是程朱理学构建的人欲与天理之间的绝对对立关系,失去了跟脚逻辑。

    张载说人性通于天性,天地之性是纯粹的善,但实际上天地真的是如此吗?

    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。

    在世界规律面前,一切都是平等的。

    “天地之性”其实就是程朱理学推崇的伦理道德,是为了给儒家伦理道德寻找一个超越性的、先验性的支撑。

    文丞相的那句“天地有正气,杂然赋流形”是怎么来的?就是来自于这套理论。

    而“气一元论”,杀伤的不仅是所谓的正气、邪气,更是天理和人欲之间的必然逻辑。

    直到这时,杨士奇才明白,姜星火打算怎么破解“饿死事小、失节事大”的绝杀。

    可惜,晚了。

    

    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