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国师_大明国师 第681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大明国师 第681节 (第4/9页)

所不学而能者,其良能也;所不虑而知者,其良知也”,而在宋儒的话语体系中,有进一步的引申含义,朱熹在作《孟子集注》时对“良知”这个词的“良”作注时,用的事“本然之善”这四个字解释。

    呃,倒也不必一看朱熹做的注释,就觉得夹杂私货了。

    实际上,朱熹确实缝合了不少东西,也自己为了理论上的逻辑自洽而夹杂了私货,但至少在“良知”这个词上,朱熹所注与孟子的原意基本上是一致的,即“良知”是一种先天的知觉,也就是孟子所谓不必思虑而能知觉的意思。

    同样,朱熹在注释孔子那句“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,敏以求之者也”时,写的注释是“生而知之者,气质清明,义理昭著,不待学而知也”,这里面对于“知”的语境,跟之前是完全一致的。

    但跟先秦儒家零散地提到良知或知不同,朱熹把这个词跟之前所重点说的“敬”“诚”之类的一起提高了重要程度。

    在朱熹这里,良知是人生来就从天那里继承的东西,是天赋,是天灌注到人心中的东西。

    换句话说,还是“天理人欲论”的基本观点,是一脉相承的。

    因此,“良知”在朱熹这里会高频率地出现,而且往往跟他的心性论绑定在一起。

    朱熹在《大学章句》里写了“人心之灵莫不有知”,在《大学或问》中写“人莫不有知”,在《孟子集注尽心章句上》对孟子“尽其心者,知其性也,知其性,则知天矣”进行注释“心者,人之神明,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”.如此种种,不胜枚举,都是良知的意思。

    正因为这种广泛使用,所以当姜星火提出“良知”的时候,根本就没人反应过来有什么问题。

    姜星火看着高悬在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