调教大宋_第906章 冗官还是缺官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906章 冗官还是缺官 (第5/6页)

师说的没错!”心道,不愧是我老师,一点就透。

    目光如炬,“就是要分权!!”

    “在奕看来,大宋不是官太多,而是官太少!不是职太杂,而是职太简!”

    “细化分工,不一定拖慢效率,也可以提高效率。”

    做为一个后来人,大宋的官有后世多吗?大宋那乱七八遭的官职奉有后世繁琐吗?肯定是没有的。

    只要涯州贾相爷嘴里的那个‘顺风耳’一问世,解决了通信问题,再繁琐精分的官员机构也不会造成官冗的问题。

    这是必然的,比方说,大宋的地方县府。

    县令、主薄、通判,就三个主官,管着治安、律法、屯田、基建、民生、税收、水利、路桥。

    当然,这税收里还包括商税和农税两分。

    反正一县之地,从大到小,什么事儿都是这三个主官的。

    所谓“父母官”什么意思?那就是像爹妈一样,除了娶媳妇不用县官儿管,别的一概过问。

    再有能力的官员也忙不过来啊?

    可是后世呢?

    治安有公安局,律法有法院和检察院,有土地局、民政局、国地两税、水利交通,各分一处,各主一摊。

    效率能不高吗?政策执行该是哪儿就是哪儿,能不快吗?

    可别小看了这些机构,一道圣旨,半年施行和一个月就施行是有本质区别的。朝廷一道政令,有专人宣传督导和没专人大力施行,效率是不一样的。

    “原来最先要动是官制,而不是军制。”

    范仲淹全明白了,唐奕这一套和他们原来的方法有本质的不同。

    庆历的时候,他想的是削减冗官,可是这小子另辟蹊径。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