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三章 羯匈火拼 (第10/20页)
根源,就是良好的战术布置 爆棚的战斗意志,二者相辅相成。 抗日战争爆发后,八路军开赴前线作战,因缺乏重型武器,八路军在进攻时往往采用密集阵型以增加攻击力。可是,日军凶猛的活力常常给密集冲锋的我军造成重大伤亡。鲜血带来的教训,痛定思痛,林彪等八路军优秀指挥员们,创造了一个震古烁今的天才战术设计。 “三三制”战术。 什么是“三三制”战术?将一个班分为3个战斗小组,每个战斗小组3个人。3人战斗小组呈现三角进攻队形,前面1人主攻,身后2人负责掩护和支援。3个战斗小组组成一个战斗班,3个战斗班组成一个战斗群(一个排),进攻时呈“散兵线”队形展开。战斗班展开时根据班长或组长的指令随时变换战斗队形,指令的手段有口语、手语、军号、无线电等。 一个总数27人的战斗群,完全展开可以覆盖800米宽的战线。无数个3人战斗小组密切协同、层层推进、交替掩护进攻,威力该有多大?给指战员造成的自信心会有多强? 同时,3人战斗小组中的组长,由班长、副班长或资深优秀老兵组成,这些人源源不断的为部队提供了实战经验丰富的基层军官选拔人选。新兵成为老兵后,又可成为新的战斗小组组长,继续以老带新,即使新兵不断加入,也能保证战斗力,促进了基层战斗单位人员流动的良性循环。不像现在俄罗斯的征兵,一个动员令下来,很多新兵蛋子刚学会打手枪,就被一股脑的摆上了前线...... “三三制”战术,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。抗日战争结束后,“三三制”战术又在解放战争中大显神威。到抗美援朝战争,志愿军又将“三三制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