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136节 (第6/7页)
悄地给安排上! 东汉时期文风大盛,读书人很受尊敬,很多大儒只要传出要讲课的消息,可能就有数以千计的读书人赶去听讲;要是哪个大儒离世,那场景就壮观了,说不准得有几千人一路相送! 这些大儒不鸟朝廷,会被称之为“高士”,人人都赞他们品行高洁,而不会觉得有什么大问题。 这么厉害的人物不愿意为朝廷效力,应该是你们当皇帝的和当官的要好好反省自己! 曹冲对这种文人风骨也颇为敬佩,只不过他还是比较喜欢研究经世致用之学的大儒。 这些人可能文学上没有高士们出色、名声上没有高士们响亮,可他们好歹能为朝廷输送点有用的人才。 可惜从东汉的清议发展到魏晋的清谈,大多都只是局限于对人物的评议、对玄学的讨论,并没有人真正把议论探讨的功夫放在真正可以经世致用的学问上! 经世致用这个概念是明清之际才被拉出来强调的,当时理学、心学逐渐奔向唯心理论。本来读书人崇尚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,许多人只顾着修身,直接扔开了后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,养出一堆只知之乎者也的腐儒。 顾炎武等人提出一系列的口号,想要把读书人从专注“修身”陷阱里面拉回现实。 可惜人心顽固,并不是轻易转变的,口号喊得再响亮,很多人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。 不过顾炎武所在的时代背景,倒是与目前颇为接近:先是东汉末年名流用清议得誉,后有魏晋时期名士靠清谈出名,虽说其中不乏真正的、令人钦佩的清流,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